< >
工作动态

    工作动态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工作动态 >> 正文

    【停课不停育】《书法(篆刻)史论研究Ⅱ》“课程思政”疫情防控专题教学

    发布日期:2020-05-06     点击次数:

      【编者按】“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学校积极开展“课程思政”新冠疫情防控专题教学工作,把疫情防控当做最鲜活的教材,引入专业课教育教学,讲好战“疫”故事,传递大爱真情,真正做到“停课不停育”。鉴于网络授课的特殊性,学校从学院征集了部分“课程思政”新冠疫情防控专题教学优秀案例,各位老师根据自己课程特点,提供了不同的教学设计和思考,供大家参考。
      王晓亮,博士、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绍兴文理学院兰亭书法艺术学院副院长、书法学系系主任,研究方向为书法史论、书法教育。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浙江书协学术委员会委员,绍兴书协学术委员会主任。于全国第八届书学讨论会、首届中国书法产业高峰论坛、首届中国高等书法教育论坛、第十三届绍兴鲁迅文学艺术百花奖、“首届中国书画小作品大赛”、“中国书画艺术华表奖”、“第二届吴道子美术基金大展”等展赛中等获奖及入展。主持完成省、市科研项目3项,出版专著2部,在《中国书法》、《书法》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十余篇。指导本科及研究生科研项目6项。

     

     

      一、课程基本情况
      课程名称:书法(篆刻)史论研究Ⅱ
      授课章节:唐代书法史论专题六:唐代隶书和楷书发展§专题七:唐代书论

      授课教师:王晓亮
      课程类型:专业平台课程
      教学班级:艺术1902(研究生) 
      课程特点:线上教学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更加深入的理解和掌握古代书法(篆刻)历史发展的轨迹和重要现象。
      2)系统学习古代书法篆刻理论的发展,掌握其中重要的书论著作的基本观点和重要影响。
      2.能力目标:
      1)培养书法方向艺术专业硕士研究生在厘清书法发展演变轨迹和规律的能力。
      2)培养学生由问题意识出发,加强文献检索、结论辨析、概括总结、思维创新的能力。
      3)培养学生紧跟学科发展步伐,提升综合分析、理论联系实际、知识结构不断优化、科研水平不断增强的能力。
      3.素质目标:
      1)具备一定的创造意识和创新精神,对本专业领域热点和前沿具备一定的敏感性及深入精神。能针对相应的研究课题制订和执行研究计划,能开展一定的学术交流,能比较完整地表达学术思想,研究成果的综合研究能力。
      2)培养学生继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情与自觉;培养学生理解与践行中华美学精神的能力;培养学生树立科学的艺术史观和艺术价值观,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艺术与时代发展、艺术创造与继承传统、艺术境界与道德修养等一系列辩证关系,帮助学生树立艺术发展人民服务为社会发展服务的理想信念。
      三、教学内容
      本课程为专业硕士研究生阶段的理论研讨课程,本章节着重探讨两个专题:一是唐代隶书的平庸化与楷书的完善化的历史趋势,以及两者具有怎样的启发意义。二是唐代书论和书论家有哪些时代特点。

      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研讨
      a.唐代楷书和隶书的名家有些哪些?书作有哪些?
      b.唐代楷书鼎盛,是在字体规范还是在艺术表现上?
      c.唐代隶书为什么没有取得新的高度。
      d.唐代草篆两种书体与楷隶书体的发展境遇及
    后人评价为何有所差异?
      e.唐代书论有哪些代表书论家和著作,简要介绍。
      f.唐代书论在整个书法理论史上的地位。
      g.唐代书论除了重“法”外,还有哪些倾向。
      h.怎样评价唐代诗人论书和唐代诗人的书法。
      (一)唐代书法史论专题六:唐代隶书和楷书发展
      1)唐代隶书发展和后世评价的启发意义
      汉人各种碑碣,一碑有一碑面貌,无有同者……至唐人则反是,无论元宗、徐浩、张庭珪、史惟则、韩泽木、蔡有邻、梁升卿、李权、陆郢诸人书,同是一种戈法,一种面貌。
                                             ——钱泳《书学·隶书》

      汉至魏晋已非日用之体,于是作隶体者必夸张其特点,以明其不同于当时之体,而矫揉造作之习生焉。魏晋之隶,故求其方,唐之隶,故求其圆,总归失与自然也……观之如嚼蔗滓,后世未见一人临学,岂无故哉!
                                                      ——启功


      2)唐代楷书的成熟是在字体上还是在风格上

       “钟王小楷乃隶之行” ?(孙鑛)
    南北朝碑刻楷书是否完备?
       唐楷在字体演进上做了哪些改变?


      (二)唐代书法史论专题七:唐代书论
      1)唐代书论的地位

      可以从以下角度思考:
      a.谈了哪些问题?
      b.谈及问题的深度如何?
      c.创造的书论体例有哪些?
      d.有何创新?
      e.做了哪些总结?

      2)唐代诗人论书和诗人的书法


      对草书的态度
    李白:  入神  潇洒   万事贵天生
    杜甫:  通神  骨力   非古空雄壮

     

    《送高闲上人序》

      往时张旭善草书,不治他技。喜怒窘穷,忧悲、愉佚、怨恨、思慕、酣醉、无聊、不平,有动于心,必于草书焉发之。观于物,见山水崖谷,鸟兽虫鱼,草木之花实,日月列星,风雨水火,雷霆霹雳,歌舞战斗,天地事物之变,可喜可愕,一寓于书。故旭之书,变动犹鬼神,不可端倪,以此终其身而名后世。今闲之于草书,有旭之心哉!不得其心而逐其迹,未见其能旭也。为旭有道,利害必明,无遗锱铢,情炎于中,利欲斗进,有得有丧,勃然不释,然后一决于书,而后旭可几也。

      思考:艺术和情感是怎样的关系?艺术家如何通过艺术感动读者?

     

    《石鼓歌》
    韩愈
    张生手持石鼓文,劝我试作石鼓歌。
    少陵无人谪仙死,才薄将奈石鼓何。
    ……
    辞严义密读难晓,字体不类隶与蝌。
    年深岂免有缺画,快剑斫断生蛟鼍。
    鸾翔凤翥众仙下,珊瑚碧树交枝柯。
    金绳铁索锁钮壮,古鼎跃水龙腾梭。
    ……
    嗟余好古生苦晚,对此涕泪双滂沱。
    ……
    日销月铄就埋没,六年西顾空吟哦。
       羲之俗书趁姿媚,数纸尚可博白鹅。……

      刘禹锡《论书》
      或问曰:“书足以记姓名而已,工与拙何损益于数哉?” ……

     

      柳宗元《报崔黯秀才沦为文书》
      今世因贵辞而矜书,粉泽以为工,道密以为能,不亦外乎?

     

      四、新冠疫情防控典型案例
      1.案例一:《在疫情大考中淬炼“中国之治”》(学习强国,2020-02-17)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最大的优势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这是我们成就事业的重要法宝。”与资本主义国家不同,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以民主集中制为根本原则,有利于反映各方面的意志,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汇聚更加广泛的力量、资源和智慧。此次疫情,各省医务人员和解放军战士星夜驰援,火神山、雷神山医院火速完工,一大批科研工作者加快科研攻关,无数企业为物资保障加班加点……应对疫情,中国的“操作”再次证明,制度优势是一个国家的最大优势。对于一个拥有14亿人口的大国而言,有如此组织动员能力、动员规模、动员效率,这是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的集中体现。
      2.案例二:我校各附属医院16位“逆行者”出征抗疫(来源:绍兴文理学院网站,2020-02-05)
      随着武汉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不断进展,全国各地的医护工作者纷纷驰援武汉,逆行抗疫。1月25日、1月28日,绍兴文理学院附属医院、绍兴文理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绍兴文理学院附属诸暨医院、绍兴文理学院附属上虞医院、绍兴文理学院附属嵊州医院16位“逆行者”分两批出征武汉。
    病人在哪里,医护就在那里。疫情在哪里,“逆行者”就在哪里。这已经成为了绍兴文理学院各附属医院医护人员的共同心声。
      3.案例三:“防控疫情·万众一心”主题书法网络展(系列),(来源:“中国书法家协会”微信公众号,2020-02-01)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按照中国文联关于要用文艺的方式加强疫情防控的正面宣传、鼓舞群众斗志、凝聚强大正能量的要求,根据中国书法家协会的统一部署,中国书法出版传媒有限责任公司及书法出版社有限公司、《中国书法报》社、《中国书法》杂志社共同组织举办了“防控疫情·万众一心”主题书法网络展,邀请全国部分书法名家进行专题创作,通过网络展出,希望通过书法家手中的笔,凝心聚力,鼓舞斗志,为当下这场疫情防疫阻击战贡献一份力量。
      五、思政元素
      思政元素1:制度自信
      制度优势,是我们应为之自豪的中国特色。中国在一个多月的时间内,完成了诸多奇迹,雷神山火神山医院的建成,全国各省市疫情防控的优异成绩,各行各业为抗击疫情的捐助、声援等等,全国人力、财力、资源在中央政府的统一调度下,极大地提升了资源统筹的体量和效率。比较世界上其他国家疫情发展令人担忧的现状,我们更应该自信的认识到:“集中力量办大事”是真正的制度优势。
      思政元素2:文化自信
      中国的文字、中国的书法有着独特的魅力,凝聚了国人团结的文化基因,书法界为了阻击疫情拿起手中的笔,他们通过饱含深情的创作,表达了身为文艺工作者的爱国情怀和责任担当,同时也是坚定“文化自信”的必然选择。
      我们的同学们,将来很多也会成为文艺工作者或艺术教育工作者,要认清自身担负的社会责任,一方面要坚定对本民族文化艺术的自信,努力深入生活、锤炼技巧;另一方面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用文艺的力量讴歌人民和时代。
      思政元素3:社会责任
      我校13位附属医院的“逆行者”是勇赴武汉的四万多白衣勇士中的一份子,是全国无数奋战在医院、社区、公路和各自工作岗位的抗疫英雄中的一份子,他们不顾自身安危,挺身守护祖国和家园,英勇威武、可歌可泣。作为祖国的一份子,我们都有做好本职工作的义务,也有守卫祖国人民、勇于担当奉献的责任,要向抗疫中的英雄们学习,无论任何时候,都要勇于担当,乐于奉献。
      思政元素4:“双为宗旨”
      作为未来的文艺工作者,要明白社会主义文艺是人民的文艺。我们学习或创作文艺作品过程中要扎根人民,文化文艺工作者要走进实践深处,观照人民生活,表达人民心声,用心用情用功抒写人民、描绘人民、讴歌人民,坚定为人民服务的初心使命。
      六、“课程思政”实施路径
      1.关于文化自信元素的教学实施路径
      需要使同学们了解到:唐代楷书之所以取得了伟大的成就,树立了中国楷书艺术的顶峰,既有时代发展的客观条件,更是因为众多楷书大师们对唐所树立的文化和格局深深的自信,他们自豪于自身所处的时代,自信于祖国的文化,这样的自信支撑了唐代众多文人艺术家用于创作属于自己时代的伟大作品,初唐的欧虞褚薛、盛唐的颜筋柳骨,字里行间无不显示着生命力和自信。这是文化自信的伟大力量。
      2.关于制度自信元素的教学实施路径
      在讨中因引导学生认识到:唐代楷书成就的产生还依赖于国家在制度层面上的一系列措施的激励和保障:自初唐太宗起,就树立了王羲之的中和之美为尽善尽美的典型标准,唐代统治者在官方教育和馆阁机构中为善书者留下了可以入仕的路径,建立“书学”机构和“侍书学士”为帝王近臣,更在官员铨选制度中以“楷法遒美”确定了官员考核标准,科举中也为善书者留下了一定的机会。一时之间,大批善书的文臣聚集在帝王身侧,对于天下人学书、善书无疑起到了巨大的引导和制度保障。而且这样的制度并不是一两帝王的“楚王细腰”之好,更深层的书法训练和表现能起到正心诚意的修养效果,正如柳公权所言的“心正则笔正”,楷书求正求美也在某些层面上为国家向上的发展提供了文化保障。
      3.关于社会责任和“双为宗旨”元素的实施路径
      韩愈在《送高闲上人序》中批评高闲和尚,说他身在空门,不问世事,应该有无爱无憎之修养,心如死灰之境界,自然也就做不到如草圣张旭那般“喜怒窘穷,忧悲、愉佚、怨恨、思慕、酣醉、无聊、不平,有动于心,必于草书焉发之”的创作热情,也就做不到“天地事物之变,可喜可愕,一寓于书”的境界了。韩愈这里说到的重要问题有两个:一是艺术来自哪里?一是艺术为什么而生?
      关于第一个问题,应该引导学生们认识到,任何艺术都是来自于创作者对自身、对生活、对世界的关注和情感投入。我们今天的艺术工作者要创造出无愧时代的作品,首要做到的就是扎根生活,扎根人民,不能把艺术变成书斋式的精巧工艺品,应该用于承担自身的社会责任,应该通过对祖国和人民的深情热爱和讴歌创造精品。
      第二个问题是艺术为谁而创?韩愈认为高闲作为僧人是无欲无求的,因此他就失去了创作动机,而张旭没有其他爱好,一生醉心书法,任何情感心境都以草书表现出来,因此张旭的作品是有生命的,是有激情的。对于我们的同学们,韩愈批评高闲的道理依然适用,要带着情感去创作,不能无病呻吟。但仅做到了张旭的“可喜可愕,一寓于书”也是不够的,因为时代环境要求我们有更高的境界,那就是实践艺术“为人民服务、以社会主义服务”的宗旨。只有将人的有限精力和灵思投入到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伟大征程中,才会产生无尽的创作动机、迸发无比的创作力,才能创造出无愧时代和人民的艺术杰作!

    编辑:彭江

    中共绍兴文理学院党委宣传部 | 总访问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