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工作动态

    工作动态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工作动态 >> 正文

    【停课不停育】《公共政策学》“课程思政”疫情防控专题教学

    发布日期:2020-04-20     点击次数:

      编者按“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学校积极开展“课程思政”新冠疫情防控专题教学工作,把疫情防控当做最鲜活的教材,引入专业课教育教学,讲好战“疫”故事,传递大爱真情,真正做到“停课不停育”。鉴于网络授课的特殊性,学校从学院征集了部分“课程思政”新冠疫情防控专题教学优秀案例,各位老师根据自己课程特点,提供了不同的教学设计和思考,供大家参考。
      程隽,女,毕业于西北大学,主讲《公共政策学》《公共工程项目管理》《管理学原理》等课程,研究方向为公共政策。曾获学校第四届教学优秀奖,主持浙江省课改项目《基于“项目经理责任制”模拟的<公共工程项目管理>课程教学模式改革》,主持校级课改项目多项,发表教改论文一篇。
     

     

     

      一、课程基本情况
      课程名称:公共政策学
      授课章节:第一章绪论§公共政策概述
      授课教师:程隽
      课程类型:专业平台课程
      教学班级及人数:公管181班、182班 
      课程特点:线上教学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从科学、专业和政治角度理解学习公共政策学的意义,明确把握公共政策的概念,描述公共政策概念的基本要素,从公共角度、市场角度理解公共政策,并对公共政策的特征进行辩证性的分析。
      2.能力目标:在学生感受新冠疫情防控政策的基础上,能够厘清疫情防控的基本脉络,从专业的角度认识现行防疫政策,能够理论联系实际地分析疫情防控中出现的各种现象以及隐含的政策,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公共政策思维能力,并通过互动提升学生的协作能力、表达能力、沟通能力等;通过事先布置对防控疫情相关政策的收集与讨论,提升学生搜集信息、分析信息与处理信息的能力;
      3.素质目标:通过对防控疫情政策的整合开阔学生的思路,培养学生对现实政策的敏感度(尤其是特殊时期的政治敏感性与觉悟),能够理解防控疫情各类政策出台的来龙去脉,更加理解决策者基于“公共性”所做出的全局性选择;能够区分出台的防控疫情政策中的受益群体与受损群体,并在此过程中树立“为人民服务”的理念;并建议学生角色模拟,站在未来公共事务管理者的角度思考新冠疫情防控过程中相关事务处理的公共政策目标,尤其是公共政策“为了谁”的问题,逐渐树立学生的公共意识、责任意识、敬业意识,形成较高的人文素养、科学素养和政治素养。
      三、教学内容
      1.教学主体内容:绪论:第一节 公共政策概述
      具体包括:
      1)公共政策学的地位

      公共政策学在学科体系中的位置;公共政策与公共管理、行政管理、公共事业管理等之间的关系
      2)研究公共政策的缘由

      科学的角度;专业的角度;政治的角度

      3)公共政策的概念(重点内容)
      公共政策的概念(注意与相关概念的区别);公共政策的构成要素;公共角度、政治角度与市场角度的理解

      4)公共政策的特征
      公共性;强制性;政治性;时效性

      2.思政元素融入途径: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公共政策学》的理论部分较为枯燥,需要案例的支撑;平时的案例真实但遥远,具有距离感。新冠疫情防控的政策每个人亲身经历,从他们所见、所闻、所感出发,更容易获得他们的接受与认可。
       新冠疫情防疫政策本身完美解释了为什么要制定公共政策,无论是从科学角度、专业角度还是从政治角度,政策都会对公众产生重大影响,因此,作为未来的政府工作人员,通过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对公共事务进行管理时,都需要树立公共意识,从确保公众利益最大化角度来思考问题。
      公共政策的概念是本次内容的重点,“公共政策”的概念包涵公共政策主体、客体、目标等内容,结合防疫政策对相关内容进行一一剖析,并在剖析中融入责任意识、敬业意识、服务意识、奉献精神、诚信意识等相关思政元素,做到不强行灌输,而是通过适当引导学生自觉领悟,将思政元素从外化向内化转变;在对公共政策的理解时,通过公共职能、公共问题、公共利益、公共权力、公共秩序等的分析使学生对防疫政策的公共属性有更加全面深刻的认识。
      公共政策的特征包括公共性、强制性、政治性等,通过“武汉封城”的政策选择可以很好地阐释强制性这一公共政策的特征,并在对政治性分析时引入政治体制的优越性。
      四、新冠疫情防控典型案例
      1.案例一:习书记:要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 坚决遏制疫情蔓延势头(《人民日报》,2020年01月21日 01 版)
      习书记指示:各级党委和政府及有关部门要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制定周密方案,组织各方力量开展防控,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坚决遏制疫情蔓延势头。要全力救治患者,尽快查明病毒感染和传播原因,加强病例监测,规范处置流程。李克强总理批示,各相关部门和地方要以对人民群众健康高度负责的态度。
      案例应用:公共政策的公共角度理解。主要表现在对公共利益的理解上,通过对国家领导人讲话的使用,并由学生自主讲述身边的抗疫故事,使学生切实感受到“公共利益能够有效解释国家存在的正当性”这句话的切实内涵,使学生能够热爱国家,关注公众利益,并希望他们今后成为政府工作人员时能够将这一理念践行下去。
      2.案例二:家乡战“疫”背后的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转型(《澎湃新闻》,2020年2月18日)
      有的地区借助横幅、广播、传单、民歌、新媒体等形式,加强健康知识宣传以强化居民防控意识,以柔性手段逐一排查武汉返乡人员并进行潜伏期内集中隔离安置,取得良好效果。但与此同时,不少地区(尤其在农村较为突出)则出现泄露武汉返乡人员信息,对其加以“污名化”,甚至人身攻击;通过“野蛮”堵门、封村、挖路等简单粗暴的“硬核”手段以求阻断病毒传染源。
      案例应用:研究公共政策的缘由的专业角度。通过政策执行的对比分析,使学生理解“用政策知识解决具体问题”的重要性,激励学生在基层社会治理朝向现代化转型的今天,更要认真学好课程,在今后的公共政策制定中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更好地结合,服务于人民。
      3.案例三:一条时间轴纵览习近平的战“疫”日志(中国共产党新闻网,2020年2月17日)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自1月7日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亲自部署、亲自指挥,多次召开会议、听取汇报、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及有关部门制定周密方案,组织各方力量开展防控;并与多国领导人通话,会见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谭德塞等。
      案例应用:研究公共政策的概念。通过习书记战“疫”日志的展示,一方面使学生看到领导人战“疫”的决心与辛苦,向书记学习,真正树立“为人民服务”的理念;另一方面,通过习书记的系列活动,使学生理解公共政策概念中的社会公共权威、特定情境、行动方案等的具体内涵。
      五、思政元素
      作为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定位主要是公共部门的工作人员,他们需要对大量的公共事务进行处理,对思政元素的介入需要与他们未来的职业相契合,这主要表现在:
      思政元素1:公共意识
      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角度,逐渐跳出从自身角度、从小群体角度思考问题传统思考方式,能够站在公众角度,思考公共利益的实现。
      思政元素2:社会责任
      通过对武汉早期政策的分析,学生察觉政策失效导致的严重后果;以及与浙江省一级响应机制的对比,使学生能够自觉树立起公共责任的意识,改变“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错误观点,在未来的工作中敢于承担责任、接受挑战。
      思政元素3:职业道德
      通过公共政策特征的分析,尤其是公共性与强制性,使学生意识到未来职业的神圣与崇高,进而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职业观,遵守职业规范,坚守职业伦理,实现职业价值,并在此过程中强调作为未来政府工作人员的奉献精神以及诚信意识。
      思政元素4:服务思想
      登哈特的“新公共服务”、毛主席的“为人民服务”与现在政府提出的“服务型政府”同出一源,通过公共政策构成要素的学习“润物细无声”地塑造服务意识。
      思政元素5:爱国理念
      通过对防疫政策的描述,使学生意识到国家的伟大,从而树立以国为本的理念,在未来的公共事务管理中以国为先,确保对国家的忠诚。
      六、“课程思政”实施路径
      1.基本思路:
      从公共政策感受出发,通过角色模拟使学生触碰公共政策,并在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升华认识,实现思政目标。

      2.教学方法:线上线上混合式、角色模拟、案例法等

     

      3.教学措施:
      1)课前:资料收集
      通过“学习通”提交相关理论材料,提醒学生提前预习,并布置作业“我眼中的防控疫情政策”,建议学生先去搜集相关资料,可以不用形成书面文件。在此过程中,每个学生对防疫政策的收集方向是不同的,接触的材料是大量的,他们最终选择的防疫政策材料是学生愿意接受并认可的,这提升了思政元素融入的可能性,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2)课中:网络课堂的沟通。
      首先,明确公共政策与公共管理、公共事业管理与行政管理的关系。从现有作业收集情况来看,学生们对几者的关系认知并不完全清楚,需要率先明确公共政策的概念以及在学科体系中的定位才能进行后续内容的开展。
      接着,《公共政策学》学习意义的讲授。
      第一环节:投票。

      根据选择结果随机询问学生,通过相互交流使更多学生看到疫情中的大人物、小人物的典型事例,除了解学生对防控疫情公共政策的掌握情况外,还可以据此解读出学生所认可的的价值观,推测出可被激发的思政元素。
      第二环节:提出问题:“我们为什么要学习公共政策?”
      学习公共政策的意义可以从专业角度、科学角度和政治角度来研究,在具体分析中可以结合防控疫情案例进行分析。
      专业角度:第一,通过1月29日习书记《牢记宗旨 勇挑重挑 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作出贡献》中的内容突出专业化的重要性;通过1月20号钟南山宣布新冠病毒的真实消息与前期部分专家对消息进行隐瞒的对比(此处仅选择官宣消息),医护人员在此次疫情中的付出体现决策者从科学角度分析问题的重要性,并引导学生形成尊重未来专业人员的意识,实现从政治官僚向技术官僚的转变。
      第一,通过学生现场探讨“我眼中的防控疫情政策”,以及展示的各类战“疫”行动,使学生看到不同政策执行产生效果间的差异,从而引出《澎湃新闻》中的《家乡战“疫”背后的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转型》相关内容,使学生意识到战“疫”行动检验基层社会治理能力和水平,鼓励学生认真学好公共政策的理论知识,并以公共政策思维去分析防控疫情政策,形成理论与实践的更好结合与相互促进。
      科学角度:通过浙江创造性成果——健康码的展示,分析技术在政策应用中的重要性,使学生看到科学化的理论与方法对政策形成的重要性,让学生对敬业精神有更深刻了解,敬业不仅是踏实肯干,还要专业能力强,敢于创新,乐于奉献、勇担责任;通过对乡村政策的展示(例如部分乡村直接挖路导致救援受阻;因家庭内部打麻将被扇耳光等),使学生体会到不科学政策的危害,从而引导在今后的政策执行中以服务为主,并有足够的法治意识,而非简单粗暴的管制手段。
      政治角度:通过对疫情公布时间(SARS防控的时间轴和新冠疫情防控的时间轴)的对比,使学生看到我国在公共危机处理政策上的进步,并站在政府角度思考政策处理可能出现的滞后性,从而能够更理解政府部分政策背后的无奈,坚定爱国的信心。
      第三环节:公共政策的概念
      以《一条时间轴纵览习近平的战“疫”日志》作为引导案例,进行公共政策概念的分析。
      第一,公共政策概念的内涵。通过与“法”的概念相比较,使学生明确国家领导人(习近平总书记、李克强总理)的口头或书面指示,政府大型规划、具体行动计划及相关策略等都是公共政策。
      第二,公共政策的组成要素。公共政策的制定主体是公共权威机构,这是部分学生未来可能的工作机构,他们中的部分人甚至会决定着今后部分甚至全局政策的走向;在授课中,通过让学生了解习书记的战“疫”日志,引导学生形成对未来职业的敬畏感,逐渐培养学生的诚信意识、责任意识等;同时引入习总书记在此次疫情中的重要讲话,一方面使学生感受到党和国家对此次疫情的重视,以及对老百姓根本利益的保障,从而树立学生为人民服务的意识;另一方面,也为学生们树立榜样,理解执政者应该做什么,如何才能把事情做好,进而重塑自己的意识与行为,与党和国家保持一致,从而成为未来合格的公共机构工作人员;
      公共政策的客体是公众,另一方面,通过对各地出台防疫政策的对比,例如温州官员对数字精准掌握的视频与黄冈官员一问三不知视频的对比,以及一些具有代表性地区政策的对比,和产生政策后果的展示,使学生意识到政策会对公众的利益产生影响,成为利益的受益群体或受损群体;另一方面,邀请学生讨论他们的亲身经验,通过他们的切身感受更能够体现政策对他们的影响,从而引导他们换位思考,作为未来可能的政策制定者,尽可能减少利益的受损群体,“在其位、谋其政”,实现公共目标,将老百姓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并通过黄冈官员问责、湖北、武汉换帅使学生更清楚地了解我国的问责机制,逐渐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
      公共政策的行动准则具有指导性和原则性,例如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指示与批示,行动方案要求具体与可操作,例如各地的防疫方案。
      第三,从公共、政治与市场角度理解公共政策。“公共”要求公共权威机构进行规范与干预,它包括公共职能、公共问题等内容。其中《要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 坚决遏制疫情蔓延势头》体现明确的公共利益导向,这是不容置疑的事实。在对习总书记指示分析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发现更多政府利用公共权力发现疫情防控中的公共问题,以公共利益为根本目标,维护公共秩序、履行公共职能、实现公共治理的各类政策措施。并在此过程中,鼓励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真正将“公共”作为未来的职业追求。“政治”角度指公共政策是解决冲突性要求并为合作提供激励的一种行动模式,浙江在线的《以疫情防控成色检验社会治理底色》、学习强国的《提升社会治理能力,以“江苏之治”筑平安之堤》等体现了防控疫情的政策是“为了确保一致性目标的实现而提供的一种理性激励”,提醒学生权力手段应用时的克制,以及交易和博弈时的合作导向,并且核心是“为了谁”;通过学生切身感受到的口罩供应量的变迁、居家隔离对经济的影响等分析“看得见的手”与“看不见的手”间的博弈,激发学生学习专业课程的兴趣。
      第四环节:公共政策的特征
      公共性已经无数次提及,此处不再进行展开分析,而是引导学生思考政策如何体现公共性。通过对此次疫情防控政策的总结,学生逐渐提出自己认可的“内化于形”的公共性,并在思想的冲撞争鸣中逐渐得以提升,并从对此次疫情防控政策的公共性,到公共危机政策的公共性,再引申到一切公共危机事务处理的公共性,从而牢固树立学生“天下为公”的思想与意识。
      武汉封城等体现公共政策的强制性,从而引导学生对比思考强制性的利与弊,做到坚持服务意识,永远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放在首位,在强制性的范围与强制性的度上寻找均衡点,既能够维护政策执行的有效性,又能够保障公民利益的合法性,同时减少特殊事件的出现。
      与政治体制相联系,尤其是与美国H1N1的对比,显示防疫中我国政治体制的优越性,可以众志城成,上下一心,在较短的时间内较好地达到了防疫的效果,并通过与其他国家的对比,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接受这一观点,树立民族自豪感,更加热爱祖国。
      实效性,通过武汉百步亭事件的分析,使学生看到任何决策的滞后可能产生的后果,引导学生注意对信息的收集、整理以及处理的及时性,思考即使在必然“黑箱”的客观环境下如何能够采取真实有效的政策,保障公众的利益。
      3)课后:通过作业的形式检测与学生最初发言间的区别,若无太大改变,通过调查研究方法分析背后原因,下次授课过程中予以改正;若出现变化,找出变化的关键点,可以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完善。

     

     

    编辑:彭江

     

     

    中共绍兴文理学院党委宣传部 | 总访问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