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越松
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政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精神,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必须推进从“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的创造性转变,形成“课程门门有德育、教师人人讲育人”的局面,使“课程思政”成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主阵地。
“课程思政”既是一种教育理念,表明任何课程教学的第一要务是立德树人,也是一种思维方法,表明任何课程教学都应肩负起德育的责任。“课程思政”之“思政”不是狭义,而是广义的思想政治教育,即德育。也就是说,“课程思政”的实质是课程德育,不是将所有课程都当做思政课程,也不是用思想政治教育取代专业教育,而是充分发挥各门课程的德育功能,运用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思维,提炼专业课程中蕴含的文化基因和价值范式,将其转化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体化、生动化的有效教学载体,在知识学习中融入核心价值观的精神指引。
“课程思政”是立德树人的题中要义。坚持立德树人这一中心任务,符合教育发展的内在逻辑。中国的传统文化历来重“德”,将“德”视为人的内在要素和遵循公序良俗的基本手段。“立德”与“树人”,互联互通,这种联通是以“德”为纽带实现的。“立德”是“树人”的要求,“树人”是“立德”的旨归。党的教育方针提倡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始终把“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作为育人目标。那么,学校教育的“德”体现在何处?体现在学校所有的教育活动之中,体现在所有的课程之中,也就是说,课程门门有德育。
“课程思政”是高校教师的天然使命。“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传道”在“授业”、“解惑”之先,“传道”本真意义就在于育人。教书和育人是一个整体,教书是手段,育人是目的,教书是为育人服务,育人是教书的出发点和归宿。专业教师也有育人职责,专业知识教学也有一片广阔的育人天地。从内容上看,专业知识教学与德育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因为专业知识是对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经验总结,内含丰富的普遍意义或特定意义的德育元素。专业知识的教学过程,就是学生思想境界的提升、道德认识的精进、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型塑、能力与信心的递增的过程。专业教师在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结合上更具先天优势,更能起到润物细无声般的作用。从这个意义上看,教师人人讲育人是其应然之义。
推进“课程思政”,关键在课堂,必须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阵地、主渠道。必须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和“课程思政”主阵地的协同效应,使之同向同行,构建“一体两翼”的学校大思政格局。
来源:《绍兴文理学院报》